
以前到海外出公差,在机场里总是能看到中国华侨老乡们在托运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在行李秤边上来回倒腾行李,反复称重,忙活得很,大汗淋漓,狼狈,还有点不雅。当时很是不理解,低头看看自己那个精致简单小巧的拉杆箱,心想就不能简装出行呢?还有,为啥要用那么老土的蛇皮袋呢?不明白。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了。移居海外的护法现在不仅想明白了,还开始打听哪里能买到质量好的蛇皮袋了。 话说每次回国探亲访友,回去的时候总是想多带点有新西兰的特色东西回去;离开的时候又想多带些家乡的特产回来。 于是如何有效地安排行李,和航空公司斗志斗勇就成为我们旅行的第一个乐趣。 最近连着几年都是搭纽航的飞机。眼看着纽航一年比一年抠门,行李重量越卡越严,对我们的打包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托运行李讲究用足斤两不浪费;随机行李讲究轻装低调能承重。 到了机场,第一关是托运行李。 托运行李现在必须控制在24公斤以下, 这一点很难讨价还价,哪怕是只超过0.1 公斤都不行。我们的两个箱子,一个是24.2公斤, 另一个是23.9公斤。 没辙,开箱调整。来来回回拿进拿出好几次,大汗淋漓,狼狈,还有点不雅。 但终于把每个箱子都控制到了23.9公斤。纽航空姐大妈一抬手说OK,掌门激动得来了个大拥抱;护法则在一边偷偷想着是否下次应该改用那份量很轻的蛇皮袋。 第二关是手提行李。刚才从托运行李里转移出来的东西都转移到我手提行李里了。奥克兰机场查得很严,在进海关的地方设岗专门查可能超重的手提行李,最喜欢查亚洲人,尤其是拖着拉杆箱的,几乎见一个查一个,八九不离十,逮住就要补交一件行李钱。 所以我们改了策略。不再用拉杆箱,而是改用户外徒步的双肩包,一人一个。掌门个头高就用大容量的;护法个头矮,就用体积小一些的,这样看着就不是很显眼,还颇有点轻装旅行的感觉。只是装的都是体积小份量重的东西,所以每个包包的份量其实都不轻。就这样,我们背着包,两手空空很轻装的样子,过海关安检时没有抽查我们。 过了海关,以为万事大吉了。因为机场里很热,我们就把外套脱下塞进背包里,逛了逛免税店,就到了登机口坐在一边静等登机了。掌门得意洋洋地说,我这个背包是65升加15升,看上去也不算很大嘛!哈哈。挺高兴。掌门爽朗的笑声还未平息,只见一位机场管理员走了过来,眼睛死死地盯着掌门的背包了。问掌门包包有多重。掌门一慌神,答非所问地说,我可以把衣服拿出来穿上。人家直接提了一下包包说,不行,太重了,能把你的登机牌给我吗?掌门又急了说,太重的话我可以把东西分开,我还有别的袋子可以装。人家说,每个人只能带一件手提行李。这下掌门没辙了,只好说,我是刚刚才塞了些东西进去的。 人家很同情地看着掌门说,我理解,有时候控制不住会买很多免税商品导致行李超重。你放心,我们不多收行李费了,我们会好好照顾你的行李的。哈利路亚!护法在边上听着就忍不住乐了,正在揉着被包包压得生疼的肩膀,琢磨着怎么办呢,这下问题解决了,掌门的背包被托运,正好背我的包包。哈哈。 小插曲: 从奥克兰国内机场走到国际机场有段距离,我们推了一辆手推车 把两个背包都入在车上推着走。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从身后窜出一位带着北京口音的中国姑娘,神情紧张,有些语无伦次地问我们说,“糟了,我是飞北京的,是不是刚才应该把被托运的行李都取出来了?在奥克兰重新过关呢?” 掌门一脸迷糊的说不用啊?应该直接托到北京的;姑娘指着两个背包说,“那你们怎么都把行李取出来了呢?” 掌门呆了半晌,忽然恍然大悟,讪讪地说,这是我们两个的手提行李啊,一人一个包啊?!” 其实那位姑娘自己还拖着一个拉杆箱,体积并不比我们的背包小,也不知姑娘的脑子是咋想的。
Read More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护法每次出行都会做很多功课,把要去的地方研究透,把想观的景,想食的物都列出来,安排好。然而掌门却不喜循规蹈矩,旅途中常常突发奇想;掌门又好和当地人谈天说地,兴起时常常物我两忘,甚至会日旰忘食,因此总是打乱护法的计划。看着这么详细的行程计划总是没有用武之地,就有朋友会问,如果你到了那里没有看到想看的,没有吃到想吃的,你会不会很失望? 原来的护法会很失望。但是和掌门游走了这些年,性情被掌门磨得平和许多。现在的护法不会郁闷了,而是把行前的周到计划,出门后的随机应变也变成旅行必不可少的乐趣。 2014年我们再次回到华夏大地, 护法照例罗列了想看的九州风景,要品各地美食,不同的是,一旦上了飞机后就护法就放下秘籍,和掌门一起随着性子跟着感觉走。看不到日出东方就欣赏烟雨蒙蒙;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吃不到小宝家的栗子,就吃二斗家的。 不再对细枝末节耿耿于怀,而是去体验旅程中的点点滴滴。 总结一下2014 边吃边看九州的旅行: 2014年十月七号我们从惠灵顿出发,十一月三日安全抵家。共计26天。从南到北 (北海、南宁、桂林、上海、无锡、南京、北京和天津)叨扰了不少亲朋好友,有多年相知的,也有初次见面的,让我们俩的旅程变得丰富多彩、回味无穷,掌门护法再次表示由衷感谢。26天看似很多,但是用在回国旅行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次没有来得及拜访的朋友还请多多包涵。希望有机会能在新西兰一尽地主之谊。 这次旅行一共分为三段,覆盖了桂苏两省和京津沪三大直辖市 。 粗略的行程为:10.8早晨抵达上海,傍晚飞抵桂林。游漓江、阳朔、龙脊,10.13一早飞到北海,10.14下午动车至南宁。10.16晚上飞回上海,10.17上午至掌门飞回天津(护法20日到的天津)。10.24下午动车奔赴无锡,25访宜兴。10.28动车赶到南京,10.30动车回上海。 一圈下来尝试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坐了飞机,乘了动车,挤了公共,打了出租,漂了竹筏,搭了地铁,上了游船,还试了电三轮;不过使用最多的还是两条腿, 走街串巷看当地风情。每转一个弯,每过一个街口,就会有新奇的事物,护法总是东张西望生怕错过了什么,以至于掌门总是嘲笑护法是刘姥姥。 为了方便起见,护法买了一个能挂在脖子上的手机外壳,这样可以随时拍照记录一路上所见所闻,随时在手机里记录这旅行的心得体会。 回家一整理竟然拍了2000多张照片,写了300余段旅行笔记。 现在旅行结束了,回到惠灵顿,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绪,用几个月的时间码码文字,在下次旅行前完成此行的游记。 http://j.map.baidu.com/-OMby
Read More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起源四川省自贡市,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 在漫长的火锅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两大分支,即“南炖,北涮”。 上海的火锅其实是砂锅,大多数的食材都是煮熟的,火锅只是用来保温和汆汤青菜的。除了常用的肉圆,鱼圆 虾子,肉片,护法记忆中最有特色的是那金色的蛋饺。 天津的火锅则不同,汤味较淡,通常是鸡汤加上大葱生姜和香菇,涮的是生食材,以羊肉为主,所以叫涮羊肉。护法爱吃切得薄薄的羊肉,而掌门则爱吃厚一点的羊肉片。涮羊肉好不好吃,除了羊肉的质量以外,最关键的是那碗沾料,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一样都不能少,尤其是韭菜花,上海没有,护法第一次吃就爱上了,以后每逢涮羊肉,必定要用韭菜花拌料。 天津好吃的涮羊肉馆子都是藏在街头巷尾的‘狗食馆‘类型(成都也叫苍蝇馆),贪吃的掌门能细数家珍地给你说上半天。说实话,这一类饭店并不是护法的菜。但是这次回天津,得益于掌门的一个好朋友,带我们去了一家完全不同风格的火锅涮肉馆,位于大沽南路的番茄火锅店。
Read More
天津人似乎骨子里就有相声的基因,用天津一句老话,那就是“万象归哏” 。 掌门就是这样的一 个天津人。 掌门的爱好很丰富,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大概是仅次于美食吧。用相声催眠,有谁听说过?掌门晚上睡觉前经常会放相声听,听得还都是那些老段子,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听到包袱之处,会发出哈哈哈哈的爽朗大笑声。如果晚上失眠,睡不着觉的时候,人家通常要么数数羊,要么来粒安眠药。掌门不是,打开手提电脑(前iPad时代),放一段相声,也不嫌沉,抱着电脑听。听着听着,哈哈大笑几声后,瞌睡虫就来了,眼睛都睁不开了,鼻息渐渐加重,还坚持抱着电脑听,渐渐的,就听到鼾声夹杂着几下哈哈笑声,再后来就只剩下相声和一阵高过一阵鼾声了。
Read More
在贵阳我们光顾了三次省府路 上的老凯里酸汤鱼 还去了两次一家位于七转八拐的胡同里的叫四合院的饭馆。 其实护法并不是很喜欢这家店。环境不太好,脏脏的感觉。方桌长条板凳,坐着硬硬的感觉。饭菜的味道也是一般般。不过掌门喜欢,觉着有天津狗食馆儿的感觉。还嚷嚷着说是网上攻略里人气最旺的贵阳家常菜。护法只好从了。
Read More
我们俩一南一北,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少有的几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面条。这二十年中,我俩四处游逛,爬山涉水,尝过各地面条无数。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想尝尝当地的面条。这次到贵州也不例外。来之前,掌门就做了功课。贵州肠旺面据说很有意思,一定要品尝一下。为什么叫肠旺面呢,据网上说是因为面太好吃了,每天有很多人排队,大家只能长长地望着面,于是就叫“长望面”! 其实肠旺面 的“肠”指的是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相加便相得益。这名字一听起来,就谐了“长旺/常旺”的音,很喜庆。猪大肠是掌门大爱,猪血是护法喜欢的。所以到了贵州我们是一定要检验一顿肠旺面的。
Read More
在黔东南转了一圈,着实逛了不少古镇,所以掌门本来是不想去天龙屯堡的。从西江苗寨出来,我们到凯俚搭火车经贵阳去安顺。准备去看看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掌门爱水,最喜追访各地的瀑布。只是对于已经有些人工化的黄果树印象不太好,所以也不是非去不可。 没想到的是,火车大晚点。我们坐的这趟去安顺的火车在贵阳停车后就堵住了,半个小时后广播说前方有不明事件,火车将晚点,何时开要等上级消息。护法一听很着急,在安顺我们一共安排了一天一晚,这火车一晚点就会把我们行程全部打乱。经过一番打探后,确认开车将遥遥无期。掌门眼睛一转说,要不我们就这儿下车吧,贵阳毕竟我们已经住过二天,熟悉,憋在气味馥郁的车厢里实在是有点儿偏离了我们回国的初衷。那不追瀑布了?以前去过黄果树瀑布的护法对于不去安顺的唯一遗憾是看不到漫天的油菜花。掌门脑子里一浮现出省府路的酸汤鱼,瀑布看不看也就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当机立断,在其它乘客和列车员诧异的眼光中拿起双肩包就跳下车,一路小跑地出站了。
Read More
青岩古镇是护法闹着要去的。 古镇我们的确去过不少,大同小异,商业气息都能浓,大多属于不去遗憾,去了后悔那种。所以掌门并不是很感兴趣。不过贵阳本身没有什么好玩的,在加上城市到处都在搞基建,暴土扬尘的。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去考察一下。没想到逛了一圈后我们的体会还蛮深。 那是在我们到了贵阳后的第二天,悠悠地睡了个懒觉。中午打了辆车到省府路上的老凯里酸汤鱼饱餐了一顿。原计划是餐后直接去青岩古镇的。没想到,掌门可能是酸汤喝多了,有点小闹肚子。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坚决要求回酒店处理一下, 无奈,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耽误一些时间回了酒店一趟。等处理完再出来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多了。 因为掌门订的酒店在火车站边的,很难打到车, 所以我们还是选择在火车站乘坐2路公交(1元)到河滨公园下车,下车后过马路到河滨公园大门旁边,搭乘有210路公交直达青岩古镇的北门。
Read More
去西江千户苗寨是昨晚灌醉掌门的陈大哥帮我们找的车。司机是陈大哥的亲戚,住在郎德镇上,开辆小面包车赚游客的钱 。本来以为会把我们一路送到西江。没想到出了郎德镇进入西江地界的时候就把我们卖给了一个西江当地人,开着狗骑兔子那种车,专门带游客从西江苗寨的后门混进去。收取西江苗寨门票一半的价钱。 掌门依然处于宿醉状态,一路上都木呐少言,没有精力和司机聊天,倒是乐得清静。到了西江苗寨的后门,司机让我们别说话,尽量低调,以免被门卫识破。说实话,哪有看不出来的,我们从头到脚长得就一点也不像苗家人,和司机也不像亲戚。因此护法认为这西江苗寨的看门人一定也是被腐蚀了的。不过能把这么大的一个寨子围起来售门票也算是很有创意的,寨子里的苗家人都已经是以旅游业为生了,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估计他们自己都分不清楚哪些是他们的风俗习惯,哪些是应游客的要求进行的艺术加工了。
Read More
想在中国找一片没有受到商业气息污染的净土真的很难。 这次黔东南之行我们特意选择了还不是很知名郎德上寨,希望能体验苗家真实的风土人情。翻山越岭到了那里才知道,就是那么偏远的山里,也已经受到全国统一的商业旅游开发模式的侵蚀了。 据说,想当初,开发商来到黔东南本来想开发郎德上寨的,遭到了当时寨子里长老的反对,未果,结果开发商就转向去了西江。至如今西江苗寨名声大作,当地苗民富了起来。于郎德上寨坐不住了,开始互相埋怨,也争先恐后的加入了商业运作。 只是因为慢了半拍,也错过了投资热潮,总是没有西江苗寨出名。不过这倒是符合了掌门的小众情调。
Read More
镇远的第二天,有半天的闲暇时间,因掌门好水,反复权衡后,决定去舞阳河看水。直接在客栈报名,120元一个人,包括门票和船票,舞阳河的旅行社负责接送。 从县城驱车向西行驶28公里就到了舞阳河景区,门口要徒步一段距离才到河边登船,一般是凑齐一定人数后才开船。 “舞阳河分为上舞阳和下舞阳两段。上舞阳开发有头峡、无路峡、老洞峡、观音峡,长约50 公里,以“太公钓鱼”石为标志;下舞阳包括施秉县境内的诸葛峡及镇远县境内的龙王峡、西峡和东峡,全长50公里,以“孔雀开屏”石为标志。两段河流特点各异,上舞阳看山,下舞阳看峡。”
Read More
这么大老远跑来镇远,掌门期待的当然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两个人出游,最大的考验就是点菜。尤其是在只有吃一顿饭的情况下。 我们到镇远的季节并不是旺季。很多靠着游客做生意的饭馆都歇业了,继续开门营业的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本地食客的。这一点正和掌门意。和客栈老板一顿神聊后,掌门决定了就去六合居餐馆,客栈老板的老据点。 六合居离我们客栈不远,就在舞阳河对岸。出了客栈往左转,走不远拐进一条小巷子,到了小小的府城大码头搭乘乌篷船过河。
Read More
2013年四月 镇远是我们此行黔东南最远最靠东南的一站了。我们的路线:贵阳-镇远-凯里- 朗德上寨-西江苗寨-贵阳。 镇远,宋、元以前,虽有州、县,但地属蕃部,仅以名号相羁縻。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 ,镇远从湖广改隶贵州,并成为贵州建‘省’之初的八府之一,作为‘滇黔锁钥’的镇远,在贵州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贵阳到镇远300多公里,开车不到五个小时。我们选择了做火车。这条线路没有动车,有K 打头的特快车。四个小时多一点就能到了。
Read More
2013年四月 这次黔东南之行,镇远是我们最远最靠东南的一站了。从贵阳出发300多公里, 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坐火车。这条线路没有动车,有K 打头的特快车。我们订的是一列早班出发的车,四个小时多一点就能到了。 顺便说一下贵阳火车站,门口还是很乱,小商小贩在车站口乱摆小吃摊,吃剩的食物就地倒在街边。不过进了站就完全是另一个天低了。和其他火车站相比,贵阳站的进站手续是相当严格的,讲究人,证,票一致才能进站。然后每个人还要通过象机场一样的安检才算完成。进来后的候车大厅看上去是新建的。自动扶梯,地面也很干净,候车人很多,但很有秩序。除了有个高音喇叭一直不停地声嘶力竭地喊着听不清是什么的话、让人很有一些头疼以外,整个车站候车室还是很有格调的。 到了站台,看到我们的火车,外观比较旧,有点脏脏的,和从上海出发时乘坐的高铁简直无法相比。
Read More
对掌门来说,到贵州走一趟,绝不是为了那有点小名气的黄果树瀑布,更不是为了分不出真伪的酿造茅台酒的茅台镇,而仅仅是为了一品道地的酸汤鱼。因此,我们贵州6天的行程都是围绕酸汤鱼制定的。从贵州省府吃到黔东南省府凯里,在一路往东南方向深入到藏在深山里苗寨去吃原汁原味的酸汤鱼。最远吃到镇远。原来以为要深入到苗家内部,酸汤鱼才会更美味,其实不然。太原味的东西,未必是常人能够欣赏得了的美味。这一路酸下来,掌门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贵阳的老凯里酸汤鱼省府店最好吃。
Read More
福裕楼分为前面厅口,中间的中楼部分,和后面的后楼。后楼一共有9开间,被分隔成3个单元,每单元3开间,各设一道楼梯上下。中间的房子是老三的房子,因为客家人的老人是和最小的儿子一起住。三个楼体单元在底层是相通的,有门相隔,但是楼上都是分离不通的。在底层楼梯底下是林家埋放楼里新生儿胎盘的地方,用这种风俗来寄托叶落归根的美好愿望,希望子孙后代不论走多远,当了多大的官都不会忘掉自己的根是自土楼。
Read More
在去奎聚楼的楼上,穿过一个小市场和几家商铺。土楼审美疲劳的掌门被一家五彩缤纷的围巾披肩商铺给吸引住了脚步,门口坐了一位低着头忙于编制的姑娘。店老板吆喝着,快来购买啊,手工编织的围巾!掌门深信不疑地走了进去,想想手工编织的才卖100块很便宜啊。在老板的撺掇下就开始试戴了。新亏掌门吃不准是黑白花更好看呢还是瑞士褐稳重,就把护法叫了过去拿主意。护法看了看姑娘手编的速度,再看看架子上的围巾,很怀疑是不是手工的。于是打击了一下掌门,放下围巾,继续看土楼。后来在贵州又看到了好几家同样的围巾店,同样的姑娘坐门口手编,才知道手编只是一种新的作秀手段。
Read More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湖坑镇的洪坑村,现在的村民大多都姓林,是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祖先的后代。林家在此开基,历经几百年,逐渐建成了一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以,宗祠、寺庙、学堂。 最早的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 村里现存的最古老的土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年轻的土楼只有30多年,于1980年左右完工的。 光裕楼 光裕楼是村里最早最完整的方楼, 建于1775年,距今约230年, 属于四角楼。四角楼的建筑特点就是四平八稳,每个角楼都有一部楼梯. 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大楼为三层建筑,总计102间。
Read More
在导游的建议下,我们避开人群,先去湖坑镇新南村衍香楼。 衍香楼主姓苏。所有子孙后代都移居海外,就留下一位苏老先生看家护院。政府想帮着经营开发旅游,捆绑到高头土楼群,一起卖套票,被苏老先生拒绝了。虽然和政府做对意味着麻烦不断,苏老先生倒也坚定。 我们到的时侯,老先生正在和一位朋友喝茶聊天。见我们进来热情相邀一起品茗。 因为没有人,我们才得以细细品味土楼。 衍香楼的祖上出了很多读书人,很多博士,故名大夫第。同其他土楼一样,第一道门是风水门,正对着青山绿水。不一样的是门口的对联不是一首藏头诗,而是藏尾诗:积德多番衍,藏书发古香。墙上的琉璃雕花都显示出苏家的富足。
Read More
到厦门除了品尝闽南美食以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参观一下著名的福建土楼。 其实和福建土楼相似的建筑还有广东的围龙屋和江西的土围,三者同处在闽粤赣的交界地区,都很有特色,只不过是在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的土楼碰巧被美国人侦查到,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而掀起一股轩然大波,让藏在深山中的土楼除了名,继而被评为世界遗产,就比广东的和江西的土楼更为出名罢了。
Read More
到了厦门不去一趟鼓浪屿好像实在说不过去, 只是现在的鼓浪屿已经是今非昔比,剩下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了。 昔日琴声缭绕的钢琴岛,今天已经被各种位利益所趋的商铺蚕食殆尽了。岛上的原著民大多搬出鼓浪屿当起了二房东,赚着子孙后代的钱。 就像黄则和花生汤一样,来厦门旅游的人大多要到鼓浪屿去报个到的。掌门也不例外。我们去的那天天气很不好,中到暴雨 。原以为人会少一些,到了 码头边的售票处才发现人一点都不少,黑压压的一片,才早上9点多,计数器已经显示岛上有游客一万多人了。不过,这一万多人的确算是人少的,黄金周的时候会高达十多万人。见此盛况,掌门立刻脑门上冒起了黑线,可是雨天又无处可去,只好。。。
Read More
写完闽南花生汤的游记以后,我们的馋虫被勾了出来,终于忍不住嘴巴馋,开始琢磨着自己做花生汤喝。外国老爷四处打听,买来还算新鲜的花生米,老爸亲自动手,用开水烫了烫花生,大致十分钟的样子,就开始耐心地去除花生外衣。 小火慢炖了四个小时,终于熬得比厦门黄则和还好吃的花生汤!可以做为饕餮世家的甜品保留节目了!
Read More
做为鸭肉的忠实粉丝,每次回国,护法都要轮流品尝一下,南京盐水鸭,杭式老鸭煲,北方烤鸭。这次造访厦门,出发前饕餮老K就反复建议我们一定要存出一顿饭局品一品闽南的姜母鸭。我们到了厦门还追了几个电话,推荐了一家品姜母鸭的饭馆,位于曾厝垵的珍珍姜母鸭海鲜大排档。掌门将信将疑地领着护法去了,结果大爱。转天的午餐当了回头客,又嘬了一顿。当然掌门更喜欢她家的海鲜,护法才是主攻姜母鸭的。 说起姜母鸭, 其实是这次来厦门我们才第一次听说的。 据说姜母鸭相传有约3000年的美食传统,也就是在开天辟地,尧舜禹的时代,就开始用姜炖鸭子,到了商代汉朝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因为是以麻油炒红面番鸭和老姜母,用烧酒炖煮而成,因此得名为“姜母鸭”。在民间非常流行,成为了一道能与北京烤鸭媲美的闽南名菜。就像在天津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烤鸭一样,闽南地区随处可见姜母鸭之身影。
Read More
护法老家是福建,却从来没有在福建生活过。 对福建的了解都是来自老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花生汤。 花生汤是泉州的传统甜汤。是喜吃甜食的老爸的最爱。在上海闽南小吃并不多见,为了解馋,老爸总是自己动手煮花生汤。煮花生汤是很有学问的,从选花生起,每个步骤都是极有讲究的。首先一定要选当季的新鲜花生,清水浸泡30 分钟,细细地挤去红色外衣,文火熬烂,再加入白糖溶化。上乘的花生汤煮出来应该是 “观之粒粒饱满珠圆玉润,入口酥烂可口随津液而化”。浓浓的白白的花生浓汤,充满了新季花生的香味,喝了满嘴留香。
Read More
对掌门而言,佛跳墙作为闽菜中的一道招牌菜,一直是个传奇。从菜品本身来说,无非是杂烩一类,并无烹饪技艺上的人和创新,但是这道菜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现在市面上佛跳墙四处可见,从168元到888元一位的极品佛跳墙琳琅满目,让人无从下手。之所以选择厦门宾馆,掌门是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的。据掌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宾馆的佛跳墙应该是最忠实于经典的,大厨曾多次服务于各级高层干部,据说比福州的起源地更道地。于是佛跳墙就成了我们此次厦门之行的灵魂核心了。
Read More
扁肉燕(也称作燕皮馄饨)曾经是掌门百思而不得其解的一道福州神奇小吃。
据饕餮老爸称,扁肉燕的发明是因为福州人普遍牙齿都不好。福州曾经是以甘蔗种植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所以福州人世世代代都好甜食。著名的福州槟榔芋泥就是护法和老爸的大爱。因为喜好甜食,所以牙齿都蛀了。牙齿不好,却又偏偏想吃猪肉怎么办?
Read More
很多年前护法曾经在宁德战斗过半年,这次特意回到故地和老朋友们叙叙旧,特别是老吕。 从东安渔场回来,下午4:26分,我们又回到霞浦火车站,登上我们昨天从上海来的同一班火车,继续南行。 下一站宁德。 半个小时后,动车徐徐滑进站台。我们下车后开始想象老吕该变成什么样子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