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洱源出来,车行了十多里路后,方觉得回到人间,猛然记起今天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看看时间还早,掌门提议不走高速,沿着洱海环湖公路开回大理古城,一边看风景,一边聊聊年夜饭去哪里吃。远远看到有个村庄的路牌,一把轮儿就转了进去,原来这里是喜州镇。
Read More
原以为掌门旅行中最容易受诱惑瞎买一堆东西,此行大理之后方知还有人更胜一筹。 话说那天梁伯采集了一大包野生桑黄,兴奋之余感觉有些饿了,于是一行人就来到一个农家小院里吃午饭。这家小院是送我们来的船夫亲戚家开的,旺季的时候提供食宿行等全套服务。现在淡季,就只有我们四个客人,随意在院中挑了一片有树荫的地方坐了下来。掌门和梁伯直奔厨房,找老板娘点菜了。
Read More
也许是因为远离中土的缘故,一般情况轻易去不到那里;也许是相信了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童话故事;又或者是因为一直向往陶公所描绘的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与世无争;总之自从定了去大理的计划后,护法就一直在琢磨着期待着这片世外桃源。偶然一天在网上闲逛,被一个离大理城 不远的一个名叫梨园的村庄吸引住了。这是一个依湖而建的村子,因种满了梨树而得名梨园村。每年开春时分,上千株梨花开遍的景色总会吸引很多游人,而我们此行是冬天,想来应该是片游人罕至的清净之处,会不会有世外桃源的感觉呢?于是就定下到大理的第二天就去探一探梨园村的行程。
Read More
【喜舍】全名喜舍清奢酒店,是掌门的一哥们推荐的。以其清奢而闻名, 因护法喜”清欢“,掌门好”奢逸”,故一经推荐马上采纳。 喜舍的“舍”,共有两种寓意。其一“舍”是四声,意为喜欢住的地方。其二“舍”是三声,意为喜有所舍,“舍去心中冗杂的念想,而得欢喜”。住在喜舍的那两天护法只体会到了第一层,回来后翻看照片整理文字,被喜神的壁画打动,才意识到第二层含义。
Read More
拿好车,掌门导航,梁伯掌舵,一路欢笑声中,穿过大理市,再向北到达大理古城。轻松找到了号称古城最好的客栈:喜舍。放下行李,天已经黑透,于是决定出门觅食。古城里华灯初上,窄窄的石板路两边,大大小小各式菜馆或多或少都有些食客。菜馆门口摆满了各式生鲜绿蔬。尽管大家都饿透了,掌门还是老习惯:不紧不慢,挨家转转;货比三家,全靠腿儿着(天津土语,zhe读平声,意思是靠用腿走)。
Read More
近几年台湾菜风靡大陆,在天津也先后开出了系列台湾菜馆。今天掌门的同窗聚会是大齐做东,选的就是一家在大众点评网上好评如潮的宝月楼台湾菜(成都道店)。 这家餐厅离掌门租住的服务公寓不远,六点刚过,我们俩个就溜溜达达地出发。冬夜的成都道上车子很多,行人都很少,空气干冷。一边走一边聊。今天晚上来吃饭都是掌门的同学,有老锐,老强,大齐,外加力新一共九位。除了一位夫人有事不能参加,其余的全部带夫人出席。这是一次少有的聚餐形式。照大齐讲话,夫人在场喝起酒来太拘束,讲话不能带脏字了。果然那晚酒桌上的话题和往常不同,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说到满人后裔金庸的作品美化了外族对汉人的奴役和统治,顺便批判了一下当今清宫剧大行其道,混淆历史的社会现状。
Read More
2015年12 月27日 其实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主角并不是我们,而是梁伯和梁婶。 梁伯和梁婶是掌门的忘年交。虽然梁伯长了掌门十余岁,精气神却不比掌门差,踢起足球来劲头十足,远远把掌门一行甩在后面。梁伯善喝啤酒。每次踢完球聚餐都会喝十多瓶,喝得依依不舍的,结完帐还要再加四瓶才算喝完,因此得了“结帐四瓶”的外号。
Read More
转眼一年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天津。这次回来是年底,到达时正好是圣诞节。刚刚开始数九,正是所谓“一九二九不出手” 的时节。 天气凉,夜里还下了小雪。早上八点多,跟着掌门才去吃早点。 下楼出门,一阵冰冷寒风便迎面吹来。久违了,那种刺骨的感觉!
Read More
2015年12月25日 掌门是山东人;山东人好吃大葱。护法常常拿掌门开玩笑说,如果两个山东人吵架吵得不可开交,最好的劝架办法就是拿一把章丘大葱放在两个人中间,两人立马就不吵了,一人拿起一根葱,喜笑颜开地互相问:有面酱么? 尽管总拿掌门打趣,护法其实没有见过章丘大葱,直到这次在老郭公司的食堂里吃饭的时候才有幸见到庐山真面目。
Read More
2015年12月24日 这次回国飞的是南方航空,移居这么多年以来,这是第一次搭乘中国的航班回国,心情激动得很。除了南航以外,国航,东航也相继开通了直航,终于告别了第三国转机的时代。再也不用在新加坡航空,大韩航空,日本航空,纽航和澳航之间周旋了,再也不用在飞机上听日语韩语广播了。 南方航空允许两件行李,护法一下子还不适应,所有东西都装进托运箱子后,竟然还没超过规定重量,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斜挎包装手机机票护照。如此轻装出门护法真有些不适应,忍不住又去超市买了些物品用足分量带回乡。
Read More
本来今年的计划是去十月去欧洲的。欧洲计划已经一拖再拖好几次了, 因为掌门出公差的缘故,今年又没能成行。不过幸亏没成行,否则会陷入席卷欧洲的叙利亚难民潮里。 临时改计划,去哪里旅行就一直定不下来。来来去去反复商量,转眼就到了十二月。唯一和掌门达成一致的就是出行时间,就是圣诞夜出发。
Read More
历经一年多,陆陆续续把2014年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旅行见闻和心得变成文字。直到2015年的出行迫在眉睫,仍然差出几篇南京的文章没有完成。 写文章一要心能定下来,二要有思路。六朝古都南京有着太多太沉重的历史,匆匆三天,从三国东吴到中华民国,满眼尽是梧桐城楼古砖,回来后虽思绪乱飞,却始终无法静心码字,终究无法成文。绞尽脑汁,勉强凑出风花雪月美食博文两篇便搁置一旁。
Read More
离开南京的那天,掌门体内的馋虫依旧不肯蛰伏,于是一早起来就拽着护法跑出去,到酒店附近的犄角旮旯一通乱逛,看看能否在走之前再吃点啥有特色的。 果然,逛到太平北路碑亭巷口,远远看到有家新开张的面馆,门口还摆着庆祝开业的大花篮,门上一块匾,写着南京老卤面。店堂不大但很干净,窄窄的摆了一排椅子。里面转弯还有一间,一看就是居民住房破墙开的店。
Read More
以前只知道掌门是个牌痴,一沾桥牌连吃都能先放到一边;刚看的电影讲的啥转眼就忘,可几个月打过的那副牌牌却能记得清清楚楚,还能一张一张地把整个牌局复述一遍。这次到南京护法又长了见识,认识了掌门在奥克兰打比赛时结交的牌友:Alice和Julia,才发现这两位竟然是比掌门还要更胜一筹的牌痴。 Julia是来自南京的无锡人,Alice 是来自南京的上海人,都已经移民新西兰。在奥克兰打桥牌认识后一见如故,到处打比赛,这次回国就是为了参加海南博鳌的一场世界桥牌锦标赛。掌门与她们通过桥友介绍在微信群里相识,恰逢掌门江南游兴正浓,想去南京吃喝一番,两位牌友就当了东道主好好接待了我们一番,带我们寻访金陵古迹时,两人一得空闲就从随身包包里拿出桥牌约定系统和叫牌记录讨论起牌理来,专注而又痴迷。
Read More
2014年10月28日 熙盛源诺大的一家店只做馄饨和小笼一定有她的道理。 我们订的去南京的高铁票是早上10:45分的,特地留出吃早点的时间。那天早上8:20分,收拾停当了,一人一个背包,我们打车先去熙盛源吃早饭。为了赶火车方便,我们选择了健康路的那家。
Read More
掌门总是嘲笑护法盲目鄙视日本人,一有机会就会教育护法说:其实日本人并没比蒙古人更可恶,不比满清人更野蛮,也不比汉人更残忍。这次来到惠山老街又逮到一个机会。 我们闲逛的时候看到很多正在重建的祠堂和牌坊,其中有不少是清朝时兴建的。究其原因,应该是清政府为了安抚人心的作为之一。 想当年,作为明朝的起家之地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各地对清军入关后的反抗是很激烈的。满清入关后,汉族人口从两亿减少到4千万。关外汉人更是十去其九,剩余的也全成了满人的包衣或哈衣(奴隶)。公元1644年,满清公布剃发令,然后就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暴力镇压,各地的反抗虽然被平定了,但是民心却是不服的,反清复明的思想还在四处传扬。为了安抚读书人,笼络人心,乾隆几度下江南做了不少亲和汉文化发展的事情,也录用了不少江南才子。自此,汉文化再一次被异化,历史也再次被篡改,以四库全书的修订为标志。惠山古镇里不少文人烈女的祠堂就是那时候重建的。
Read More
2014年10月27日 不知从何时起,忽然发现各地的城市好像都去过韩国整容,怎么看都觉得都长得差不多;一样的水泥大楼,一样的四方体的建筑和霓虹灯大商场,常常让护法恍惚不知身处何处。因此我们俩喜欢逛老街。虽然现在的老街大都是经过重建的,但还算保留了不少地方特色和些许的旧时味道。无锡的老街不少,我们最喜欢的是古运河两边的老街区。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一部分。北通扬州,南达杭州。去年去扬州耍的时候,我们曾在扬州段运河的一个码头留过照片。掌门年少的时候到南方游历,曾经搭乘古运河的夜班渡轮从无锡一路漂到杭州,比护法对古运河了解得深许多。
Read More
精明的无锡人擅长变废为宝,空心油面筋、泥巴人阿福和酱骨头是无锡的三宝,是每个到无锡的外地人必须体验一下的,就像到了天津一定要去尝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和耳朵眼炸糕一样。带我们去完成这个心愿的是老虎。 老虎是无锡当地人,是我们从网上结识的一位爱码文字的博友,在网上神聊了很久,这是第一次见面。 老虎领我们去的是无锡很老很老的老字号三凤酒家。三凤桥的总店位于中山路,楼下是外卖部,餐厅在楼上。
Read More
2014年10月26日 自从去年去过贵州天龙屯堡,看了安顺地戏后就对国内各处的地方戏有了兴趣。每到一个地方总想听一场地方戏。这次到无锡本想去听场锡剧,顺道再去趟苏州听出评弹。却因为时间关系没去成苏州,殷总就提议到无锡古运河边的书码头听听评弹,说评弹界都流传这样一段话:“评弹发源于苏州,成熟于上海,兴旺在无锡”,所以在无锡听评弹也算是入乡随俗。
Read More
隐在中犊山半山腰的醉乐堂是块幽美僻静的去处。说是叫中犊山其实也就是太湖上一个小岛,最高处也就30-40米高。相传民国时期,荣氏两兄弟在无锡建私家别墅,荣德生在小箕山上建了梅园,荣鄂生则在中犊山建了小蓬莱山馆,有醉乐堂,观旭楼等共十二间 。据说建筑用的砖块有好几车是从南京运来的明长城的墙砖,醉乐堂就用了不少这样的砖。
Read More
虽然我们俩都爱喝茶,但都没有到《红楼梦》中妙玉所谓的品茶境界,大多时候都是属于解渴型的饮牛饮骡类喝法,尤其是掌门,喜用大号茶壶,一仰脖恨不能入喉及肚,咕咚咕咚大半壶茶就没了,一壶接一壶,直到两腋清风起,欲上蓬莱时方罢。 偶尔兴致来了,也会不厌其烦地摆好茶盘茶海茶具,静下心来,慢条斯理地泡壶苦涩的浓茶细细品味那苦涩中的一点回甘。因此也需要备些好茶具在家,以备心血来潮之需。
Read More
有的时候吃的乐趣在于吃不到。在护法看来大凡吃不到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食材太高级太昂贵太稀罕而吃不到,另一种是看似寻常人家的菜式点心,却因为用了心而有了与众不同的味道,不花点心思找寻而吃不到。我们就是在这吃不到和吃到之间,体会着吃的乐趣。
Read More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摘自杜甫《赠李白》诗 诗里提到的青精饭是用一种叫乌饭草头的灌木叶的汁液浸泡上等白糯米而成的。颜色乌黑发亮,并有着植物天然具有的特色芳香,和黑米不同。黑米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水稻品种,也是一种药膳,吃口和功效上和乌米很不一样。
Read More
2014 年10 月24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早上九点多,我们一行五人从忆秦园出来,秋高气爽,殷总开车,出城上了锡宜高速,一路往大觉寺开去。 宜兴的大觉寺始建于南宋未年,几度更名,年久失修,已然被人遗忘。近些年来忽然风生水起的原因是因为台湾佛光山派的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据说星云大师早年是在大觉寺出的家,1967年在台湾创建了佛光山派,发展迅速,不仅很快成为台湾最大的寺庙,还在全球有了200多家分院,成为一大派系。佛教对开创各大宗派的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称为祖庭,稍稍变通一下宜兴大觉寺也就成了星云法师的祖庭。 1989年星云大师衣锦返乡回到宜兴,看到当年的大觉寺片瓦无存,就有了重建祖庭的想法。
Read More
2014年10 月25日 就像掌门对津味十足的嘎巴菜家常饼和煎饼果子情有独钟一样,护法对江南风格的阳春面大小馄饨和小笼包子也是念念不忘的,每次回乡都要朵颐大嚼一番的。 所谓江南现在指的是从扬州到绍兴等这一大块地方。护法小时候在上海吃惯了的早餐点心其实是这些个地方混合出来的一种味道,因此不管到江南哪个地方都能吃到儿时的美味,这次在无锡也是过足了瘾头。
Read More
“无锡自古人文荟萃,典籍丰富,衣冠礼乐,甲于江左。” 摘自无锡志 小时候去过好几次无锡都没啥感觉。因为那时候去要么是跟着大人屁股后面漫无目的的转悠,要么跟着旅行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从来没有动脑子去了解一下无锡。总以为大上海最牛, 认为除了上海都是乡下,现在想来,当时真是无知的很。 这次带着掌门一起到了无锡晃悠了三天,跟着地道的无锡人吃无锡人吃的饭菜,听无锡人听的戏,逛无锡人的逛的街, 走无锡人走的小巷石头桥,静静地感受了一下江南的吴越文化,这才深深体会到无锡志所说不假。无锡的确是个极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文人多,历史典故多。对护法来说还要加一条:生字也多,动不动就看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是不明其意的词句,亏着有殷总在一旁解释,收获颇丰。这几天下来才明白为啥无锡人不喜欢到上海去生活,为啥老K要在无锡安个巢。
Read More
幸亏我们提前下楼出发去西站。 经历了又一次没有节制的早点之后,本来是不打算吃午饭,准备打车直接去西站。结果下楼到了路边,护法刚准备扬手打车,掌门吱唔着说,你总爱闹饿,要不到西湖道买个烧鸡带火车上吃?护法马上就懂了,掌门还不舍得走。西湖道上好多家开了十几二十年的店家,掌门这几天还没机会吃一圈呢。
Read More
2014年10月23日夜 这么多年了里士满酒吧还是老样子。掌门每次回天津都要来这里和几个老朋友一起坐坐。不是为了追酒吧文化,而是因为这里有着太多朋友们年少轻狂时的回忆。难得这家酒吧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和60后70后一起成长起来的风格,让我们总能看到过去的影子,重温年轻时代的欢乐。
Read More
2015年10 月23 日 护法好足道。此行为了美食天天暴走,每每看到足道馆,总觉得脚底发痒,腿骨发酥。但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放松一下,直到今天。掌门的一个哥们带我们体验了一下土豪级别的精品揉脚服务,让护法大开了眼界。 不知从何时开始,天津开始流行精品揉脚。一个响当当的牌子,“忆江南”,浮出了水面。从字面上说,绝想不到是足疗会馆,只能说老板太有创意,把大俗和大雅的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硬是拴在了一起。
Read More